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取消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抗菌劑的種類及其簡介
抗菌劑是指能夠在一定時間內(nèi),使某些微生物(細菌、真菌、酵母菌、藻類及病毒等)的生長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學(xué)物質(zhì)。
抗菌劑一般分為無機類和有機類兩大類。前者以銀、鋅、銅等為主原料,以無機填料為載體,制成無機抗菌劑,耐高溫性能好。后者以酯類、醇類、酚類為主要原料,耐高溫性較低,一般在200℃以下,個別為250℃,殺菌時間短,偶有析出等現(xiàn)象。
無機抗菌劑
利用銀、銅、鋅等金屬的抗菌能力,通過物理吸附離子交換等方法,將銀、銅、鋅等金屬(或其離子)固定在氟石、硅膠等多孔材料的表面制成抗菌劑,然后將其加入到相應(yīng)的制品中即獲得具有抗菌能力的材料。水銀、鎘、鉛等金屬也具有抗菌能力,但對人體有害;銅、鎳、鉆等離子帶有顏色,將影響產(chǎn)品的美觀,鋅有一定的抗菌性,但其抗菌強度只為銀離子的1/1000 。因此,銀離子抗菌劑在無機抗菌劑中占有主導(dǎo)地位。
銀離子類抗菌劑是較常用的抗菌劑,呈白色細粉末狀,耐熱溫度可達1300℃以上。。銀離子類抗菌劑的載體有磷酸鋯、沸石、陶瓷、活性炭等。有時為了提高協(xié)同作用,再添加一些銅離子、鋅離子。
此外還有氧化鋅、氧化銅、磷酸二氫銨、碳酸鋰等無機抗菌劑。
銀離子及其化合物的抗菌機理:
銀離子抗菌原理
接觸反應(yīng)抗菌機理:銀離子接觸反應(yīng),造成微生物共有成分破壞或產(chǎn)生功能障礙。當微量的銀離子到達微生物細胞膜時,因后者帶負電荷,依靠庫侖引力,使兩者牢固吸附,銀離于穿透細胞壁進入胞內(nèi),并與SH基反應(yīng),使蛋白質(zhì)凝固,破壞細胞合成酶的活性,細胞喪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銀離子還能破壞微生物電子傳輸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和物質(zhì)傳輸系統(tǒng)。
抗菌原理獨特,抗菌能力長效:它有別于傳統(tǒng)的溶出型有機抗菌劑和光觸媒型無機抗菌劑,屬于全新的接觸型無機搞菌劑。其滅菌機理是當帶正電荷的抗菌成份接觸到帶負電荷的微生物細胞后,依據(jù)庫倫引力,相互吸附,并有效地擊穿細胞臘,使細胞蛋白質(zhì)變性,無法呼吸、代謝和繁殖,直至死亡,完成滅菌。此時,抗菌成份并未做任何消耗,仍保持原有的抗菌能力,真正做到長效。
抗菌性能廣譜、殺抑率優(yōu)異:證明其對革蘭氏陰性代表菌 — 大腸桿菌、革蘭氏陽性代表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霉菌、酵母菌、藻類等有害微生物的殺抑率達99.9%以上,其中某些抗菌劑對病毒也有抑制能力。
無機抗菌劑對人畜安全:因多數(shù)抗菌劑的主要成份是硅、鈣等無機氧化物,有效成份是水溶性金屬鹽類。其中包含用作食品、飼料和藥品的添加物,再經(jīng)特定工藝化合成抗菌劑。有的抗菌劑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做過急性毒性灌胃、急性毒性皮下注射、完整皮膚局部刺激、破損皮膚局部刺激及皮膚過敏等多項毒理檢測,證明使用該無機抗菌劑是安全的。
抗菌塑料制品的現(xiàn)代性能穩(wěn)定:因抗菌劑屬于無機物質(zhì),通常不和塑料原料及助劑發(fā)生化學(xué)以應(yīng);抗菌劑顆粒很細,D50=1.27mm 左右;添加數(shù)量很少,因而使用后的塑料制品性能無變化。
納米氧化鋅粉末在陽光下,尤其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在水和空氣中能自行分解出自由移動的帶負電的電子(e-),同時留下帶正電的空穴(h+)。這種空穴可以活化空氣中的氧變?yōu)榛钚匝?,有極強的化學(xué)活性,能與多種有機物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包括細菌內(nèi)的有機物),從而把大多數(shù)病菌和病毒殺死。有關(guān)的定量試驗表明:在5分鐘內(nèi)納米氧化鋅的濃度為1%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率為98.86%,大腸桿菌的殺菌率為99.93%。
有機抗菌劑
有機抗菌劑的主要品種有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類化合物,常用于聚乙烯類食品包裝膜中,起抗菌作用。另外還有酰基苯胺類、咪唑類、噻唑類、異噻唑酮衍生物、季銨鹽類、雙呱類、酚類等。目前有機抗菌劑的安全性尚在研究中。一般來說有機抗菌劑耐熱性差些,容易水解,有效期短。
天然抗菌劑
天然抗菌劑主要來自天然植物的提取,如甲殼素、芥末、蓖麻油、山葵等,使用簡便,但抗菌作用有限,耐熱性較差,殺菌率低,不能廣譜長效使用且數(shù)量很少。
抗菌劑測試方法
常見測試菌種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氏陽性菌)、大腸桿菌、克萊伯氏菌(革蘭氏陰性菌)、白色念珠菌、綠膿桿菌等
抗菌劑和抗菌率指標
具有光譜性。對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抗菌性,抗菌率達到90%。如果有防霉要求,對黑曲霉、土曲霉、宛氏擬青霉、出牙短梗霉、球毛殼等6種混合霉菌的防霉等級達到一級。